四川省羌山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2024-05-04 08:03

1. 四川省羌山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    前身为四川省大禹野生食品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北川大禹羌山畜牧食品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5月26日,更名为北川羌山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6月22日,公司的中文全称由“北川羌山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四川省羌山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英文全称由“Beichuan qiang mountai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变更为“Sichuan qiang mountai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法定代表人:张鑫燚
成立时间:1998-09-03
注册资本:18723.6157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10726000001157
企业类型: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
公司地址: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云盘中路白云巷

四川省羌山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2. 历史最悠久的民族————古羌

  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的明确记载。众多史籍和出土文物表明羌族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早进入农牧兼营,且以养羊业著称于世的民族。

  古代羌人并不是单一的民族,中国西北部的甘、青地区有众多的部落土著民族,这就是历史上统称为“羌”的民族。


  徐中舒在《羌族史》序言中指出:“羌族是古代西戎牧羊人,分布在中国西部各地。他们原来就是一个农牧兼营的部落,按《说文·羊部》解释:“‘羌’、西戌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又释:“羌……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此为号。”《后汉书·西羌传》还释:羌,“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畜牧为主。”《羌族史》叙:“实际上羌和姜本是一字,‘羌’从人,作为族之名,‘姜’从女,作为羌人女子姓”。故章太炎《西南属夷小记》称:“姜姓出于西羌,非西羌出于姜姓”,这说明羌、姜是兴起中国西部最原始的部落之一。

  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记载表明,殷商时期,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已经是十分活跃了。当时奴隶制的殷王朝经常俘虏羌人去当奴隶,可是在殷王朝中却有羌人的首领作官。公元前1088年之时,周武王以周人为主并联合了羌、蜀、卢等部组成军事联盟,推翻了暴虐的殷纣王朝。

  殷商时,羌人活动在西北和中原地区。大都在河(黄河)、湟(湟水)、洮(洮水)、岷(岷江上游)一带,而以黄河、湟水、赐支河为中心。

  公元前5世纪中叶,羌人在与秦人频繁友好的往来和相互影响的基上,开发山林,发展生产,河湟地区出现了农业。春秋战国时期,戎分布极广,名称亦繁,至东周以来,以“羌”泛称的诸戎大量涌进中原地区。公前4世纪末叶,秦献公时起,一部分羌人开始向西南及西北大迁徙,有迁到岷江上游,大渡河和安宁河流域,有的则迁往青藏高原。

  公元前206年,汉代封建王朝强盛。汉武帝时,在甘肃走廊设立了河西4郡,此时仍居在西北的羌人有许多逐渐向内迁徙,附居塞内而与汉族错居,从事农业生产者亦日益增多,私有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逐步地走了封建制度的轨道。此时羌人,有先零、研种、烧当、封羊、勒姐、女若、广汉、武部等部。各部落统治阶级互相掠夺。从汉武帝时起,羌人大量地内附定居,以后逐渐被当地汉族同化。

  隋唐以来,岷江上游一带的羌人,处在汉族人民和兴起于雅鲁藏布江域的吐蕃人之间,成为汉族地区和吐蕃联系的纽带,中原的盐、茶、布、生产工具与边区的马匹、药材、皮毛的交易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政治、经济联系较为密切,这些地区的羌人,从唐朝起就有很大一部分要求“入籍”,成为唐朝管辖的地区,而另一部分则处于吐蕃政权的统治之下,定居岷江上游部分地区。

  岷江上游的羌人,据《四川古代史》载,系秦汉及其以后时期从河湟一带迁来的羌人与当地原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今羌民族。汉代以后,西北部的羌人经过两次较大的迁徙,来到岷江上游地区。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次是隋唐时期,当时岷江上游已定居着被称为西山(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诸山的统称)诸羌人的羌人部落。隋唐时期由于吐蕃王朝向东扩展,河湟一带的羌人相继内迁,其中一部分到了岷江上游的茂州一带,这些人逐渐成为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主体民族。说到岷江上游羌人的来历,在羌族人民中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远古时候,羌人曾有一次大迁徙,其中一支后来定居于岷江上游。此时,羌人的祖先遇到一支“戈基人”;他们身强力壮,羌人与“戈基人”作战,屡战屡败,准备弃地远迁,幸而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才用坚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武器,并在颈上系羊毛线作为标志,终于战胜了“戈基人”。此后,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羌人为报答神恩,奉白云石为最高天神,这种习俗相传至今。这段传说,实际说明了羌人历史上迁徙的一段真实历史。这个传说和史书记载及考古资料结合起来印证,就知道氓江上游的羌人最迟在汉代就已定居于此。

  岷江上游地区是古代一些民族往来的走廊,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来又在茂县、汶川等地发现和出土了完整的彩陶等器物,它们与陇西、陇南的马家窖文化类型的器物相似。据1976年在茂汶县发掘的石棺葬墓及出土文物考证,羌人的先民在秦汉时就已居住、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并已由游牧转为定居生活。据《羌族简史》叙,从隋唐至宋代,我国境内的羌人,除在岷江上游还有一些聚居的村寨,继续保持着羌人的基本特点外,其它地区的羌人,大都发展为藏缅语系的各族或者先后融合于汉族及其它民族之中。

  同源于古代氏羌集团的羌族,崇拜牦牛的同时,也崇拜白石。

  四川境内岷江上游阿坝藏族自治州所属的茂县、汶县、理县、黑水一带羌族地区,其民居房顶女儿墙正中或转角处砌筑的塔子“纳萨”顶上,多置有五块、七块、九块不等洁白的石英石。羌语称之为“阿渥尔”的这些白石,既是色调灰暗的羌族碉房的一种耀眼的装饰。更是当地羌族群众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圣物,是神灵的化身,是各种神灵驻足人间的居所。而中间最大的一块,即为神圣无比的天神“阿爸木比达”的象征。羌族群众热衷于将白色石块作灰色住居醒目的装饰物,这与羌族源远流长的尚白心理不无关系。而在洁白的石块上面赋予崇高的神性加以崇拜并形成普遍信仰,这又与广泛流传于羌族中的《羌戈大战》史诗大有关系。

  《羌戈大战》是一部描述羌族初期形态的英雄史诗,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史诗以神奇的色彩、高昂的格调描述了有人和神共同参与的羌人与戈基人大战的始末,赞美了羌族祖先的英雄形象及光辉业绩。生活在岷山草原一带的羌人,突然惨遭从北袭来的魔兵——戈基人的烧杀掳掠,羌人原来的九支宗系被戈基人四处冲散,各自逃生。曾经得到太阳神传授本领的大哥阿巴白构只得率其子孙避于祈尕山中。本来通晓天事、神事、人事的阿巴白构,由于逃生途中将羌文经典不慎遗失并被白毛公山羊偷吃了,因此一时“天事人事都茫然”。此时,戈基人又尾追不舍,羌人只好与戈基人血战于祈尕山间。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之下,羌人的兵马损失大半,阿巴白构射出的支支神箭,也未能阻止戈基人的猛烈攻击。羌人惨败的哀号声惊动了始祖木姐,木姐见其子孙遭难,立即从空中抛下三块白石,指令三块白石变成三座雪山,阻挡住戈基人的追击,使羌人得以脱险。羌人脱险后,在木姐的指引下,来到热滋大草原重建家园,子孙不断繁衍,牛马不断发展,出现一片繁荣景象。三年过后,戈基人又来侵犯,阿巴白构只得又率众与其血战于苏脱山上。由于势均力敌,双方难分胜负。此时,天神对这场战争进行干预。由于从不敬神的戈基人偷吃了填满天界的牛而触怒天神,天神便给羌人以白云石、藤条作武器,而将白雪团、麻秆给了戈基人,让双方对打。结果,戈基人被打败并“大部摔死岩下边”,羌戈大战以戈基人惨败逃亡、羌人获胜重建家园而告终。为报答神的恩惠,羌人欲向神献祭,但不知神为何物。民众领袖问:“我们祖先打灭戈基人用何武器?”众答曰:“用坚硬之棍打胜,用白石打灭戈基人。”领袖云:“白石打灭戈基人,即报白石可也。”众人称善,各觅一石而返。于是乎白石便被赋予神性,成为天神阿爸木比达的象征。

  文明造就了自由,野蛮造就了苦难;自由孕育着理智,苦难酿造了信仰。正像希伯来人面对无边无际的磨难和无法逃避的死亡而把求生的希望、幸福的幻想、炽热的情感异化为对万能之主耶和华的信仰一样,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获得天神启示和帮助的羌民族,也自然而然地将生存的欲望、幸福的幻想和炽热的情感异化为对天神阿爸木比达的信仰,将无形的天神以及众多神灵转化为有形的白石并加以虔诚的崇奉,从而形成广泛的白石崇拜现象。而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上面摆置的象征天神阿爸木比达的白石、实际也就是白石图腾崇拜的一种遗迹。

  和岷江上游的羌族群众一样,居住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所属冕宁、越西、甘洛一带的藏族群众,也热衷于以白色的石块装饰自己的住居。用作住居装饰的这三块、五块或七块洁白的石块,被按照大小顺序依次平放在屋脊上,有的也被置于大门的门楣或前墙的窗楣上。这些白石,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同时也是崇拜的对象。因此,新居落成时,要请祭司主持专门的宗教仪式,置放这些白石,使之由普通的只有装饰作用的白石,演化成为神圣的具有一定神性的灵物。这些已经具有神性的白石,除了平时不许随便触摸、乱搬乱动,有求于它时,还需宰杀专门饲养的牛、羊、猪、鸡等制作供品进行祭祀。说到藏人与白石的关系,广泛流传于当地藏族民间的神话故事是这样说的;很古很古的时候,宇宙混湘不开,世界万物皆无,惟东方白地出现一片白海和一块白石,天神纽姆阿布见到以后,便吹了一口神气,化作一只白鹏,飞往白石上栖息。天长日久,白石便怀孕,生下一只猿猴。之后,这只猿猴又生下了他们的直系祖先。从此,他们世代崇奉白石为神,并且自称为“布尔日一尔苏”,意即、“‘白石之后”或“来自于白石的人”。

  将白石装饰于住居之顶,并赋予神性加以崇拜,这一古老习俗由来已久。羌族、藏族有关神话故事对此的解释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这些神话故事的产生时代均十分久远,也就是说,羌族、藏族白石崇拜观念的产生及其崇拜习俗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这两个民族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而这个时期,正是图腾崇拜盛行的时候,所以,和羌族的白石崇拜一样,冕宁、越西、甘洛一带藏族传统民居上面所装饰的白色石块,也是图腾崇拜的遗迹。

  佛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一书关于图腾本质的讨论,引用法国人类学家雷诺归纳的图腾信仰之十二个特征,第十个特征是:“图腾动物能够保护和警示它的部族。”佛洛伊德也认为:“图腾总是宗族的祖先,同时也是其守护者;它发布神谕,虽然令人敬畏,但图腾能识得且眷怜它的子民。”由于图腾具有保护部族成员的作用,信仰它的人们自然也就会视之为保护神,虔诚相信它的神威和力量,毫无保留地置身于它的保护之下,并将图腾象征物或佩带在身上,或安置在家中,以求随时得到图腾的有效保护而免于遭灾罹难。于是,图腾保护意识又与避邪灵物信仰相互混融,相互揉合,并逐渐演化为人们心目中的避邪灵物,从而将镇压、驱除、威慑、抵御一切侵扰人们日常生活秩序、危害人们耕耘劳作的邪恶污秽的殷切希望,寄托在这些图腾象征物上。纳西族传统民居宅院大门左右两侧作为董神、塞神象征的锥形石头,羌族碉楼上面作为天神阿爸木比达象征的数块白色石英石等等,除了是一种保存于民居建筑的图腾遗迹,同时,也是由图腾象征物转化为避邪灵物的实际例证。这种例证。在别的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中也多有遗存。

3. 羌族是游牧民族吗?

古代羌人并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古代汉人对居住在中国西部众多土著游牧部落的泛称。有专家指出,纳西族和三星堆的古族等很多民族都与羌有着直接的关系。

岷江上游地区是古代一些民族往来的走廊,秦汉时期这一走廊上经常能看到河湟一代羌人迁移的身影。经过一次次迁徒和不断的民族融合、变迁,这个古老的民族现在还剩下不到30万人口,主要居住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藩、黑水县等地,已经定居成为半农半牧的高半山民族,称为“云朵上的民族”。

羌族是游牧民族吗?

4. 三国时羌那么大?为什么三国都不打了?

三国时期所谓的羌,只是当时羌族的一个居住范围,还是处于部落部族散居的状态,有一定的游牧风气,军事上时聚是散,生活生产上是很分散的,也没有当时吴蜀魏的正统之争的意识形态斗争,加上当时三国内战让中原元气大伤,对外没有任何实力去争斗了。后面的五胡乱华也是这个原因

5. 三国志12什么时候会上市

(全新的地图+全新的战略补给系统+独创的权臣系统+改良的霸王大陆+三国11+三国志历代最好的单挑系统-三国6改进版) 
(一)资源篇 
为了简便计算,故游戏中资源只分五种,分别为人口、粮食、战马、矿产、金钱。 
1、人口,游戏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人口,无论粮食、士兵、税收均与人口有关。人口的增加取决于城市的治安度和民忠,发生战争的城市会减少人口。 
2、粮食,不需多说,最重要的消耗品,需要武将大量的开垦荒地,每年7、8月份可派遣军队收窳甘常�居蜗房墒崭钊魏蔚胤降牧甘常�适沟妹磕昶摺�嗽路莩晌�魇屏η蓝崃甘车氖奔洹1竟�衬诘牧甘骋部刹挥门删�邮崭睿�膳┟褡远�崭钏椭粮门┨锼�舻某浅亓覆郑ㄈ绻�贸敲挥辛覆郑�蜃�敫贸撬�舻目こ橇覆郑┎还�扛?00石的粮食农民只能收获400石,只有派遣军队才能完全收割:)储藏粮食需要建造粮仓,所以可建立专门几个屯粮要地储藏粮食(偷袭乌巢的战略得以实现。) 
3、战马,主要的战略资源,有了战马才能组建强大的骑兵队伍,得到战马的供应共有3个途径,一是每年三月会有卖马商人在成都、凉州、长安、邺城出现,各有500匹战马供应,但价格惊人。二是分布在西凉(2个年产1400匹)益州(1个年产700匹)雍州(2个年产1000匹)并州(1个年产800匹)幽州(2个年产1300匹)冀州(1个年产1000匹)的产马地,在产马地所在的郡城建造马场,即可每年得到战马的供应。三是北方鲜卑每年进贡给拥立汉帝(或者建都洛阳)的诸侯每年500匹战马,北方柔然人每年进贡给占据邺城的诸侯每年500匹战马。 
注:全国一年供应战马不到一万匹。 
4、矿产,属于消耗品,是制造弓箭的原料,没有箭失就无法补给消耗巨大的弓箭部队,而弓箭部队正是游戏中守城的主力,野战时更能对骑兵有效的杀伤。中华大地共遍布了三十余处矿产地,在矿产所在地所属的郡城建造工坊,即可每月得到箭矢的供应。另外各地主要的郡城每年一月均会有商人出现,但供应量并不多,且价格昂贵。 
5、金钱,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说,用来发放臣属的俸禄、购买战马、箭矢,建设粮仓、巩固城防,另外还可召开宴会、赏赐部属、向天祈愿。金钱主要从城市的税收中得来,城市中人口越多,民忠越高,钱就越多,另外还能从某些大富豪、小山贼手中获取。 
(二)军队篇 
1、士兵。 
游戏中军队共分为3种常规兵种,分别为步兵、骑兵、弓兵,另有藤甲兵、象兵、南蛮兵、西羌骑兵、乌丸骑兵、山越兵、倭兵七种特殊兵种。普通士兵以50人为1个单位(5000人在游戏中便显示100人),从民间招募而来。所有士兵的作战能力,分别为由战力、士气、杀伤力、防御力、移动力表示。 
一、战力。 
1、 步兵是游戏中最基本的士兵,初时战力为1,经将领训练一个月后即可将战力升至10,一般训练到战力40需要4个月时间(名将最快能够缩短至3个月),到达40后训练便不可能再提升战力,需要在实战中积累经验,经过几次战斗存活下来(40-50需要2次胜战,50-60需要5次胜战),到60后便可称之为精兵,再经5次胜战达到70便可升级为枪兵,战力高达70的枪兵部队绝对是玩家手中的主力精锐劲旅。然后再经过10次胜战到达80时(枪兵最高战力为80)如果士兵人数也到达3000人便可为部队自由命名,比如称之为“神武军”“天下第二军”“北府兵”呵呵。(低于3000人番号取消) 
2、 步兵训练达到20,可发放弓箭或者战马,转成弓兵或者骑兵。弓兵同样战力只能训练至40,到达70后便自动转为弩兵,同样战力到达80(弓兵最高战力为80)人数超过3000人可为之建立番号,称之为“神机营”。弓兵作战时需要远距离攻击和弓箭的补给,如果箭矢用完或者与敌军近身肉搏,战力-10。 
3、 骑兵也是训练可到40,但由于装备了战马,不仅在机动力上有明显优势,在战力上更有10点的加成,也就是说战力最高可加成到90,战力60+10的骑兵可稳吃战力60的步兵。另外战力70的骑兵转为铁骑。同样到达80后,人数超3000人可编为虎豹骑(曹操专用)、背傀军。 
注:青州与丹阳二地招募的士兵起始战力便为40。 
二、士气。 
士兵的士气由战力决定,一个战力60的士兵,他的士气同样的是60,一个战力80的士兵,他的士气就是80。士兵的战力不会下降,但士气却会根据各种情况改变,士气下降有4个因素:1、主将败退或者战死,士气下降20。2、部队在外连续作战,疲劳度达到99后,士气每三天下降10,3、粮草补给断绝,士气每三天下降20。4、中了敌军计略“谣言”。士气上升也有2个因素:1、统率力80以上的部队主将每月可施展一次鼓舞,士气加10。野战或者攻城胜利后士气加10,但最高不能超过100。 
三、士兵的杀伤力。 
士兵的作战能力称之为杀伤力,由战力与士气决定,举例说明:一个战力60的部队,他的士气同样的是60,所以他的杀伤力便为60+60=120,一个战力80的士兵,杀伤力为160,随着士气的下降,士兵的杀伤力会同样下降。一个杀伤力为120的士兵(1个单位士兵代表50人),相当于一个武艺60-70的武将,而一个战力80+10,杀伤力为180的顶级骑兵,几乎就可与武艺90+的猛将单挑。 
四、士兵的防御力。 
士兵的防御力由战力与其所属的武将采取的阵型防御度决定。 
无阵: (所有武将均会,水陆通用。)防御度40。 
横阵: (陆地使用、统率40+)防御度40。 
锋矢阵:(陆地使用、统率60+)防御度50。 
鱼鳞阵:(陆地使用、统率60+)防御度50。 
雁行阵:(陆地使用、统率70+)防御度60。 
偃月阵:(陆地使用、统率70+)防御度60。 
方圆阵:(陆地使用、统率80+)防御度70。 
衡轭阵:(陆地使用、统率80+)防御度70。 
箕形阵:(陆地使用、统率90+)防御度80。 
鹤翼阵:(陆地使用、统率90+)防御度80。 
水阵:武将技能水战、水将、水军都督者具备。水战时防御力50。 
*八门金锁阵:陆地使用、曹仁专用阵法,防御力80。(特别效果:战场上武将捕获率提升。) 
*八阵图:陆地使用、诸葛亮专用阵法,防御力80(特别效果:诸葛亮不受敌士兵攻击,并且战场上武将捕获率提升。) 
举例说明:一个统率力70-79的武将采用偃月阵,而其率领的士兵的战力为60,则这士兵的防御力为120。 
五、移动力。 
士兵的移动速度,骑兵为2,步弓兵为1,组成军队后混合编制的军队移动力为1,单一骑兵移动力为2。 
2、军队。 
游戏中可以由单一武将率领一支军队作战,也可将几名武将组合在一起组建大兵团作战。大兵团最多可有3支军队组成,1个主帅,2名副将,副将中可指定一人担任参军。(也可另外单独任命一个武将担任参军,但此武将不可带兵。) 
一支军队最多可携带30天粮食,一旦消耗完毕,需要有输送队的粮食补给,另外军队有疲劳度的设定,军队在外连续作战,疲劳度达到99后,士气会每三天下降10点。士气为0军队即溃散。兵团中军队的阵型由主帅决定,而参军与主帅中谋略高者决定该军团的谋略水准。

三国志12什么时候会上市

6. 西汉时的西羌是现在的哪

汉初,生活在青海地区的羌族游牧部落有数十个,羌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主 要从事狩猎及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因北方匈奴强大,故河湟羌人臣服于匈奴。原居河西走廊的月氏人遭匈奴攻击后被迫西迁,少部分逾祁连山南迁到湟水流域与羌人杂居,史称湟中月氏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汉武帝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镇压河湟羌人起义,汉军深入河湟,西逐诸羌,并置护羌校尉,统领河湟羌人事务(见李息、徐自为平羌)。神爵初,汉宣帝遣后将军赵充国镇压青海先零羌等羌人,汉军采取打击先零、安抚罕    · 羌的策略,使羌人归附,置金城属国,安置降羌。汉军在湟水流域罢骑屯田,扩大了金城郡的属县,使河徨地区纳入西汉的郡县体系之中。(见赵充国平羌、赵充国屯田)

    汉平帝(公元前1-公元5年)时,王莽在今青海湖周围的广大地区设西海郡 ( 治龙夷,今青海海晏县三角城 ), 强行迁徙内地刑徒和百姓赴西海地区居住,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王莽末年,西海郡因羌人反抗而废弃。

    东汉时,青海地区的羌人多次参加反抗东汉统治阶级的起义,朝廷在今青海地区设置的郡县极不巩固。 东汉时的羌汉战争前后持续了100 多年,声势浩大,给统治阶级以沉重打击,统治根基为之动摇,羌汉人民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献帝建安中(196-219 年),东汉在湟水流域新置西平郡 ( 治西都县,在今西宁市 ), 领4县,加强了对青海东部地区的控制。 (见东汉羌人大起义)
    
    两汉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民族间的交往和联系趋于频繁。接连不断的羌汉战争使许多羌人被迫内迁、西迁和南迁,大批内地汉人通过从军、屯垦、任官、移民等形式进入或长住于青海地区,民族间交错杂居的局面逐步形成。两汉在青海东部湟水、黄河两岸实行军屯或民屯,并逐步扩大屯田规模,戍卒和内地移民把较先进的生产耕作技术、生产工具和作物品种等不断带人青海地区,使这里的农业生产出现了使用铁器、施行农田水利等现象,这是青海农业发展史上的进步 (见曹凤屯田、侯霸屯田、上官鸿屯田、马续屯田) 。两汉时,青海水陆交通得到开拓性的发展。羌汉战争中广泛使用木车,黄河、湟水上出现古渡、桥梁。东西横穿青海境内的羌中道 (亦称青海道), 是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当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被阻隔时,便可绕道羌中道,使中西交通仍然畅通。邮驿事业开始得到发展,西汉时青海出现当地最早的邮亭,驿路东通金城 (今甘肃兰州西), 西通环海,北连河西,南至黄河流域 (见汉代河湟邮驿) 。在河湟地区交通线旁的高山上和环湖地区建有障亭燧,一有军情,烽火相通,在军事活动中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7. 西晋时期凉州地区的匈奴人,为何会出现羌化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虽然这个过程的进程并不是十分和缓,但是确实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向更文明的民族转化是普遍的现象,从隋朝这一汉人政权最终结束了这一时期也可以看出来。
不过在民族融合进程刚刚开始的时候,在民族组成十分复杂的凉州地区,新迁入的鲜卑人和匈奴人却反常地进行了羌化,无论其生产方式还是社会组成的演进都受到了羌族文化的影响,并且他们中的不少人也产生了对于羌族的民族认同。


上图——古代羌族士兵
虽然我们知道羌人在很早之前就在凉州一带生活,但是那里始终处在中原政权的控制之下,那么鲜卑和匈奴为什么没有开展汉化进程,而是选择向羌人学习呢,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一、羌人在凉州地区的发展情况羌人最早就在凉州附近兴起,其在两汉时期取得了快速发展,并生活在酒泉到张掖,湟中到祁连山一带的广大空间之中。他们的部落虽然没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建立起集中政权,但是广泛存在的羌族部落在凉州地区依然有着不俗的影响力。在西汉时期内迁至凉州的月氏部落就逐渐演变成为类羌族部落,而之后进入河西的匈奴,虽然有着强大的实力,但是依然不得不和羌族共享河西,其文化也收到了羌族的不小影响。


上图——月氏国遗址
在东汉时期,由于东汉政府对于凉州地方官员的选择和管控上出现了问题,而且其政策也侵害了羌族百姓的利益,这让河西地区的羌族百姓联合起来,共同举兵对抗东汉政府的统治。而由于羌族在此地生存日久,人数众多,这让东汉在平定他们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虽然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凉州的羌乱得到了初步平息,但是凉州地区的羌人依然保有强大的实力,这让他们在魏晋时期的地方政治上依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而且相对于其他游牧民族,羌族内附于汉族政权的时间是最早的,因此他们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基本完成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在汉代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已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这让他们的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升,而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羌人的文化水平也有了不小的提高。


上图——进入凉州地区的匈奴人
因此在西晋时期,羌族作为凉州地区人数最多的游牧民族,不但有着大量的人口,还有着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这让他们在凉州地区的影响力十分可观。
二、匈奴鲜卑等民族与羌族的关系从东汉末年开始,由于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在战争中出现了明显的减少,因此政府开始将匈奴和鲜卑等游牧民族百姓迁入内地,利用他们来增强自己的力量,而凉州就是他们的重要目的地。
在匈奴和鲜卑百姓迁入凉州的时候,他们显然还不能够适应汉族的生活方式,因此他们并没有居住在城镇以及村落之中,而是依然保持着部落制的生活方式。这就让他们并没有处在汉文化的环境之中。而同时经营游牧和农耕的羌人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显然是更近的。而且当时羌人的势力又远大于这些外来的部落,鲜卑和匈奴人想要在此地立足,就必须要和羌人搞好关系,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十分频繁。

上图——鲜卑骑兵
对于鲜卑和匈奴等民族来说,羌人更像是他们和汉人之间的一个中间体。让他们直接向汉族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西晋时期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又由不得他们止步不前,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和自己生活方式更加接近的羌族来进行学习。而且他们和羌族在平日生活中的接触也远较汉人频繁,这也为他们的羌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因此在西晋年间,无论是匈奴的分支卢水胡还是河西鲜卑,都和羌人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羌族产生了民族认同感,这种感情后来演变成为一种地区认同感,这也是凉州地区割据政权频现的根本原因。
三、游牧民族不进行汉化的原因探析那么在西晋时期,凉州地区的鲜卑人和匈奴人为什么不选择直接学习汉族文化呢。除了上面提到的居住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以外,笔者认为西晋政府对游牧民族采取的排斥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上图——晋武帝司马炎剧照
在曹魏时期,为了拉拢凉州地区的游牧民族来帮助自己从事战争,他们对游牧民族的政策是比较宽和的,因此当时内附的游牧民族都主动学习汉文化,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比如后来建设前赵的刘渊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过在西晋时期,随着北方战事的减少,中央政府已经不需要游牧民族为自己作战了。而士大夫阶级担心凉州地区会再次出现东汉末年的乱象,便主张将游牧民族迁回塞外,并主动拒绝与他们进行过多的交流。在这样的政策下,即使这些部落想要接受汉文化的熏陶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羌化。来适应在凉州的生活。

上图——反抗西晋的秃发树机能起义
四、结语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游牧民族的大量内迁,民族融合也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在这个趋势中,大部分的民族都在接受汉文化的熏陶,但是凉州地区的游牧民族却反常地进行了羌化,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
之所以凉州地区的匈奴人和鲜卑人会进行羌化,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于汉文化,正在逐步转型的羌人的习俗显然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和羌人的接触也更加频繁。再加上羌人在凉州地区有着极强的影响力,想要在凉州立足必须要得到他们的认可,这也是他们羌化的重要背景。
而且在西晋时期,中央政府对于凉州地区的游牧民族防备心理极强,这让两者之间产生了隔阂。即使游牧民族想要学习更加先进的汉文化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便只能退而求其次来进行羌化,以更快融入全新的生活环境了。

西晋时期凉州地区的匈奴人,为何会出现羌化的趋势?

8. 匈奴、鲜卑、羯、羌、氐,现在都叫什么民族?

  匈奴是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在不断吸纳或吞并周围部族的基础上迅速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并在秦汉之际使西域诸国多臣服于己。但随后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分裂,使匈奴内部分化愈来愈复杂,便如“溢堤的洪水”影响着欧亚大草原的历史进程,而其西迁更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影响了世界历史。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羯(jie, 二声)族在中国历史的比较短暂,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后赵政权,是匈奴贵族的奴隶军队。匈奴造反的时候,羯人强大,最后消灭了匈奴政权,称霸中国北方。羯族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成为一个民族,它是匈奴的一个分支。 但是相比黄种人占多数的匈奴,羯族具有明显的白种人特征。羯族:羯人入塞之前,隶属于匈奴,即“匈奴别落”。羯人具有深目、高鼻、多须的特点。其族源有数说:曰为入塞匈奴19种中羌渠之后裔;或曰西域胡占主要成分;或曰即西域胡之一种;或曰与小月氏有渊源关系。约于汉代为匈奴所俘而带入塞。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日麦”、“尔玛”,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西迁南迁,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羌族、藏族、彝族等。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四川西南,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宝鸡市凤县部分地区,甘肃南部、云南、现有人口约309,576人(2010年)。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从先秦至南北朝,氐族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等省的交界处,大部分集中于陇南地区。五胡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成汉等政权,对当时的历史有重大的影响。南北朝以后,氐族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